2006/03/05

故事媽媽說成語故事-竭澤而漁

小朋友妳知道「竭澤而漁」這個成語的由來嗎
據《呂氏春秋.孝行覽.義賞》載,春秋時,晉國將要和楚國開戰。國君晉文公非常憂心,問大臣咎犯說:「敵軍人數比我們多,要如何應戰呢?」咎犯回答:「我聽說禮不厭繁,兵不厭詐,要打贏這場戰爭,仍然得靠詐術。」文公將咎犯的建議告訴雍季,雍季說:「把澤水排光來捕魚,一定捕得到,但明年就沒有魚可捕了;把草木燒光來打獵,一定可以捉到獵物,但明年就沒有獸可以獵了。雖然這次用詐術應戰,取巧可行,但下次就沒效了,並不是長久之計。」最後,文公還是用咎犯的建議,打敗了楚國。論功行賞的時候,雍季的功勞比咎犯高,大臣們勸諫說:「這次打了勝仗,全靠咎犯的計謀,但行賞卻把他排在後面,也許不可以吧?」文公說:「雍季的話,是為國家百世的利益,而咎犯的建議,卻只是因應一時的情勢,哪有把一時之務排在百世利益之前的道理呢?」後來「竭澤而漁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盡其所有,不留餘地。
很不錯的故事唷!
????

2 則留言:

哈先生 提到...

目前台灣的政治亂象,也可以用這成語來表達嗎?
罷免一次民選總統(雖然只差了一些票),以後就再也沒有民選總統了(輸了可以罷免)。
這次用詐術應戰,取巧可行,但下次就沒效了,並不是長久之計。
因應一時的情勢,哪有把一時之務排在百世利益之前的道理呢?

哈先生 提到...

您好,請問這句成語可以用來舉例台灣目前流行的紅色恐怖活動嗎?
這次用詐術應戰,取巧可行,但下次就沒效了,並不是長久之計。
因應一時的情勢,哪有把一時之務排在百世利益之前的道理呢?